阅读历史 |

培养科举人(1 / 2)

加入书签

尹希有此一问,并非心血来潮,而是早有想法。

她对于郭彦在郭府的过往生活再清楚不过,纵然尹父说过他品性纯良,但还是担心他心中藏怨。一个人心中有怨并不要紧,因为一个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风顺,不经受任何委屈,最怕的是曾经受过磋磨的人把怨气藏在心里。

不在沉默中灭亡,就在沉默中爆发。

修学很难,和修学一样重要的,是修心。

唯有心性豁达开朗的人,才能够迎难而上,遇到挫折不轻易言败,在困境时不轻易折服。同时,也不会给身边的人带来突如其来的灾难。

重大刑事案件嫌疑人竟然是邻居眼中的“老实人”,平日里温润如玉的老好人因为一件小事突然发难变身恶魔的,卧薪尝胆数年得志后睚眦必报的……尹希都听过。

幸好,据她和郭彦的日日相处,郭彦并不像是那样的人。

郭彦听得尹希这么说,不由得赧然道:“远不如也,皎娘此言折煞我。”

尹希抿嘴笑起来。

她眼神灵动,道:“今日还没考你呢,我问你,志不强者智不达,后面一句是什么?”

“言不行者行不果。”郭彦毫不犹豫答道。

“爱人者必见爱也。”

“恶人者必见恶也。”

“我闻忠善以损怨。”

“不闻作威以防怨。”

“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何意?”

“君子无论处于什么情况下都是安然自得的。”

两人一来一回,转眼间便对答了数句,原本略有些沉郁的氛围散去,远远都能听到房中传出的一问一答应和声。

明经科的题型有三种:贴经,墨义和策论。

所谓贴经,就是填空题,把经典名句取出来,空出其中的一句,让答题者填上。

墨义类似于简答题、默写题,列一个经典名句,问答题者这是什么意思。

这两种题型有个共通点,都是考答题者对于典籍的掌握程度,算不上难,但有时候也搞不清究竟会出来自哪部典籍中的句子。为了帮助郭彦记忆,尹希便每天考他数句典籍名句,算是一种积累。

在另一方面,她也时不时和郭彦外出,让郭彦看看具体的民生是怎样的,那些政令和民生又有什么关联,一方父母官是如何治理这个地方,旨在扩宽视野,锻炼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心备考的日子如流水一般过去,很快便到了八月,县解试开始了。

前朝有科举舞弊的案子,新帝上来后便进行了改革。县解试的题目由中央统一下发,装在袋子中,大印加盖,油蜡封存,到了考试之日方可在士子们见证下打开。士子考试的考场由两个监考官一同监考,实行连坐制度,同一考场中但凡有一个士子作弊,全部人的成绩都取消。士子们的答卷交上去之后,姓名都封起来之后再由阅卷官阅卷,阅卷官评完卷子,所有答卷发往上一级州留存,确保每一个环节都有迹可循。

其中最让尹希惊讶的是考试作弊连坐,在她看来这未免太过迂腐严苛,谁能保证和自己同一考场的士子不作弊呢?万一不幸被同一考场的人连累,这简直是倒霉到家了好么!

后来她才领悟到其中的意思,县一级解试由县学开具考试证明,一般都是本县的人参加,考生在本县有家有旧,如果出了事情,不仅自己会受到唾弃,若是同一考场的士子联合发难,那他本人甚至全家在这个县里都没法立足了。

新帝正是用如此严苛的考试制度,去逼考生立明正身。

对于县解试这一关,尹希并不担心,经过数月的共同学习,她知道郭彦已经有了通过这一关的能力。如果不幸这一关没有过,那也不是准备不充足的问题,而是应试过程缺乏经验的问题。

郭彦原本颇有些惴惴不安,但见尹希安然自得,似乎并不觉得这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心情也慢慢放松下来,坦然参加了县解试。

考场就设在县学,平日里郭彦就在这里上学,对于考场再熟悉不过,一来一回包括考试不过用了半日的时间。

回到府中已经过了用膳时辰,尹希叫小丫头彩英把温在炉上的饭菜送上来。郭府都是由大厨房统一调配膳食,但每个小院中都备有炉子,方便主人们的日常。

因郭彦参加解试,尹希特地叫厨房的人准备了焖菜,就算在炉上焖一段时间也不会让口感变得很差。厨房的人也知道今日不同往常,依言做了冬瓜焖鸭和酸菜肉。

郭彦在回府的路上就感觉腹中饥肠辘辘,见到饭菜上来也不客气,大口吃起来。

尹希在旁边笑眯眯地看他吃完,才问:“今日考试如何?”

郭彦净了手,想了想道:“一开始答题的时候有些紧张,后面越写越顺,就不记得紧张了。”

他回忆了一些贴经和墨义题目,几乎都是二人平日里对答过的,没什么难度。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