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 61 章(1 / 2)

加入书签

郡守府的书房里,明亮的烛火下,王致远盯着书案上那一封准备送进京呈给皇帝的公文,有些出神。

今日与郁寒川会面的情景、纪颜别有深意的话时不时从眼前闪过,最后的画面定格在心腹加急从杨江县送回来的文书上。

杨江县今年夏粮丰收确系属实,传言并无丝毫夸大之处,且当地百姓人人走路带风,说出来的三句话里,倒有两句半是夸赞燕王和王妃的。

仅仅半年多时间,燕王夫妻在杨江县就取得了这样的称誉,王致远捋捋短须,终于下定决心,在原本不偏不倚的公文末尾,又加了几句话。

“……燕王爷秉性纯善,有圣上之风,实乃我杨西郡之福……”

朝堂之上,昌和帝亲自念完来自岭南桂州府杨西郡郡守的公文,又面带微笑对下面的臣子道:“水稻产量提到了300斤,诸位卿家有何想法?”

满殿的朝臣呼啦啦割麦子一样倒伏下去,异口同声:“天佑我大魏,臣等为陛下贺!”

昌和帝朗声大笑,志得意满之情,溢于言表。

下面站在最前头的赵王,却是气的脸颊都要扭曲了,勉强咬着牙才忍住没当场爆发。

早就倒向赵王的臣子里面,很快有人站出来,肃然道:“陛下,水稻亩产300斤,自然是天大的好事,来日若能推广全国,则天下无饥馑,指日可待。只是微臣却有个疑惑,不得不及早指出来。臣并无怀疑燕王和王妃之意,但燕王和王妃流放以前确实从不曾事农桑,而天下百姓种水稻者,却已有上千年历史,便是工部农田水利司的几位大人,也常去田间地头视察。如何百姓们没能提高水稻产量,擅长农事的几位仁兄没能提高水稻产量,却是燕王和王妃做成了此事?”

“李大人此言何意?”农田水利司某位员外郎愤然出列,“这是怀疑我等平日里没出力,还是讥讽我等脑子有问题?你到底知不知道要提高水稻产量,是多么困难的事?你每日里就知道坐在堂上跟人打打机锋,自然不懂我等风里来雨里去的难处了……”

“下官并无此意……”李大人连忙分辨。

“那你就是不相信燕王和王妃能提高水稻产量了?”员外郎却是不依不饶,乜斜着眼,从鼻子里哼了一声,“你怀疑王爷王妃弄虚作假,甚至勾结一郡郡守,欺君罔上?”

李大人汗都下来了:“下官没这么说……”

“这也不是那也不是,那你到底什么意思?”

李大人:“……”

他直接两眼一翻,当场晕过去了。

两人针锋相对之时,其他人有些还在愣神,有些冷眼瞧热闹,但随着出头之人倒下,赵王一派的官员们像是突然醒过神来,迅速声援,不说怀疑燕王和王妃在其中搞了什么鬼,只揪着300斤的水稻产量提升过大,实在令人难以置信不放。

农田水利司的官员早在听到300斤几个字时,已经激动得不能自已,这会儿见这些平日里目无下尘的官员们还在胡搅蛮缠,当即跟他们喷了个有来有回,甚至还有撸起袖子要来个全武行的。

最后还是上首的昌和帝发话,众人才暂时停下来。

他冷眼瞧着下方的热闹,赵王一派的官员,与尚且忠于他的臣子之间的界限,越来越分明了。

“既然不敢相信水稻产量能提到亩产300斤,那好办啊,试一试不就知道了?”

赵王一派的官员有些愣神:“敢问陛下,此事要如何试呢?”

旁边农田水利司的员外郎啐了他一口,不屑道:“还说燕王和王妃不事农桑呢,你们又好到哪去了?所谓试一试,自然是用燕王和王妃同样的种田方法,在别的地方重复一遍,水稻产量有没有300斤,不就知道了?”

昌和帝满意地笑了:“正是如此。”

那被鄙视的官员还厚着脸皮道:“只是燕王和王妃的种田方法,又如何会告知我等呢?”

同为赵王一派的官员马上帮腔:“燕王和王妃被流放至岭南瘴疠之地,只怕心中对朝廷尚有怨怼之意,想要重复水稻亩产300斤的神迹,想来还需要费很大一番工夫呢!”

“不是说杨江一县都丰产了,莫如找几个百姓问问?”

“百姓向来愚昧,说话都颠三倒四,这么重要的事情,万一中途出错,岂非白费了力气?”

“燕王和王妃气量还是狭小了些,雷霆雨露俱是君恩,岂能因为流放就对朝廷不满?明明有提高水稻产量的法子,却只惠及了杨江一县,连隔壁杨平县都不肯透漏,难不成只有封底杨江县的百姓才算人,杨平县的百姓就可以不管他们死活?”

……

话题说着说着又偏了,只是能站在朝堂之上的,哪有真正愚笨之人?

俗语云,都是千年的狐狸,玩什么聊斋呢?

还是农田水利司的员外郎:“你们能不能少放点屁,就你们长嘴了是不是?谁告诉你们燕王和王妃心存怨怼的,我看你们才是恶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