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92章 镇康美食(1 / 2)

加入书签

第一家看到的是一家叫做“康味园”的牛肉馆,主打是牛肉米线、牛肉火锅、牛扒乎等。

宁静说,不想吃牛肉。

那就往前走呗。

第二家的店名取得非常的高雅,叫做“锋琳雅轩”,主打菜却是俗气至极的“镇康八大碗”。众所周知,八大碗都是农村里红白喜事的宴席菜,全国各地都有,只是菜式各有不同而已。

吃,肯定是不吃的,因为他们只有两个人,吃不了“八大碗”。

不过,求知欲(好奇心)极强的虎永刚,还是跑进人家店里,要去看看这镇康等“八大碗”,有些什么菜。

店家小妹并不知道他只看不吃,还热情地接待他,要给他介绍。

虎永刚不好意思,只说自己先看看再说。

那八个大碗中间的是主菜,镇康当地人叫“红肉”,取红红火火之意。

虎永刚却觉得和老家的红烧肉差不多,就是叫法不一样而已。

其它几个菜,像“红烧狮子头”、“红烧鱼”、“糖醋排骨”之类,完全就是汉族菜式,竟让他有一种熟悉感觉,觉得就是老家淮扬菜的做法。

这让他怀疑,这家店的厨师是江浙一带的人。

等进去一问,简直让他大吃一惊:这家的杨姓老板的祖先,竟然是南京人!而且这镇康的“八大碗”,就是他们祖先带过来的家乡味。

虎永刚恍然大悟,我就说,怎么会有熟悉的味道呢!

杨老板不愧是退休中学校长的儿子,家学渊源,谈起他的祖先来口若悬河、滔滔不绝:

明朝初年,朱元璋的义子、明朝的开国将军沐英,平定云南以后,为了解决粮食问题,施行“屯田垦荒”的政策,需要大量的外省军人到云南“且戍且屯”(守边加屯田),他们杨家的祖先,就是那个时候来到了云南大理。

到了明末清初的时候,杨家祖辈为了躲避战乱灾祸,辗转来到了镇康这里。

他们虽然身在云南边陲,心中对江南依然怀念,依然念念不忘江南的风土人情和美味佳肴。

于是就地取材,按江南家乡的味道,烹制出了“八大碗”菜式。

经过几百年的传承,镇康“八大碗”就形成了现在的汉族传统菜式,和少数民族特色美味相互融合的特色,既有汉族的红烧肉、狮子头之类的菜式,又有当地少数民族的剁生、撇撒等生食的美味。

虎永刚正听得津津有味,等在外面的宁静和嘀嘀都有些不耐烦了,进来催促他赶紧走。

虽然感觉和杨老板聊了半天,却不在他家吃饭,心中有些过意不去,但杨老板却觉得,能在这里碰到了老乡就是缘分。不过缘浅,仅限于一面之缘。

虎永刚心想:此人一定是信佛了。

两人继续往前走,看到了一家家常菜,主打的是竹筒宴和橄榄生。

竹筒宴还可以理解,大概是把菜放到竹筒里,像竹筒饭那样焖熟的,而那橄榄生是什么鬼,虎永刚和宁静都没听说过。

进去一问,那橄榄生其实也是和剁生差不多的生食菜。

只不过是用橄榄树皮剁成碎末,和猪里脊肉末,放上葱姜蒜等佐料,再加入新鲜的生猪血拌在一起,就是一道稍微带有血腥味和橄榄树清香味道的橄榄生了。

宁静一听有新鲜的生猪血,拉着虎永刚就走。

虎永刚笑道:“我也不敢吃那玩意儿的,你不拉我,我也要走的。”

接着又看到一家“镇康杀猪菜”。自从他们在屏边的滴水苗城见识过苗族人的杀猪菜,就知道杀猪菜并不是东北那嘎哒的专利了,所以能在镇康见到,并不是什么奇怪的事情。

奇怪的是下一家的主打菜——续断煮鸡。

续断是什么?

虎永刚和宁静都不知道。一问门口迎客的小哥,原来是一种中药,因为它能“续折接骨”,所以得名。

当听说这是一家汉族人开的药膳店时,宁静有些心动,想在这家吃鸡。

但听那小哥神秘兮兮地和虎永刚介绍,这续断对男人好,可以补肾壮阳时,宁静把跨进店门的一只脚收了回来,转身就走。

虎永刚不明白,她为什么突然又改变了主意,追上去问道:“你不是想吃鸡吗?怎么不进去了呢?”

宁静说:“我是想吃啊,但是我不敢让你吃啊!”

虎永刚更奇怪了:“什么意思啊?为什么我就不能吃啊?”

宁静叹口气说:“我现在年龄逐步大了,身子骨也不比年轻的时候。本来就已经受不了你的折腾了,哪里还敢让你吃这壮阳的药膳啊?”

虎永刚“哈哈”大笑:“怎么可能?自古以来就只有累死的牛,没有犁坏的地!我还担心,再过几年就应付不了你呢!”

夫妻俩嘻嘻哈哈地讲着荤段子,去找宁静想吃的鸡。

功夫不负有心人,十多分钟后,他们找到一家主打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