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2章 最美钟月华(1 / 1)

加入书签

听了这话,大家哄堂大笑。

老太君笑道,看看,我就是说周家姑娘把我们家几位大小姐比下去了吧。

只见周夫人立即拉着周宓跪下,说道,老太君,这孩子空有样貌,实则绣花枕头。平日里上不了台面,行动处处比不得各位主子的。

老太君哈哈哈大笑,说道,你这个老货,惯会做小,孩子们的玩笑话也值当你多虑。

这时,一位衣着华丽的妇人进来,众位姑娘立即弯身给妇人请安行礼。

这位妇人点头示意,便上前向老太君行礼道,母亲,今日从金陵来了一位自称是咱们远房表婶带了姑娘的来投奔咱们家,说是姓钟。

老太君想了一想,恍然道,是有一位钟姓表亲,但自从咱们家从金陵迁移,已经几十年不曾来往了。前些日子,钟家祖母给我来信,隐约提起此事。既然亲戚来了,岂有拦在门外的道理,请进来吧。

妇人应道,便令丫鬟带客人进来了。

不一刻,见两人随着丫鬟进来了。

周宓定睛一看,左边的老妇人约摸着三十来岁,面容疲惫,眉头紧锁,已经有了皱纹,简单梳着一个发髻,插着一个银色素发簪。

边上立着一个姑娘,看着十三岁左右,乌发如云、肤若凝脂,眼盛星光,身穿一件半旧不新的鹅黄色妆花素面短袄,配着玉兰色长裙,腰系梨花白洒腰封,这身似扶风弱柳,脸如皎月灼灼。

周宓突然想起《诗经》中有这样的句子“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身处珠钗环绕,锦瑟芬芳之地,这位姑娘就这样静静站着,光华也不能掩去,想来美人便该是如此。

又想到怪不得贾宝玉见林黛玉怔住了,我这副身子也算长得好看,今见到这位姑娘,才觉这位姑娘如此样貌才当得起芳华二字。

再看众人神色,也皆是如此。

这时,只见姑娘边上的妇人带着姑娘,一起伏了身子,给老太君请了安。“表姑妈,外甥媳妇和侄孙女给您请安了。”

老太君,赶紧让丫鬟扶起来了她们,让人又看座,详细的问问来人是谁。

原来,这妇人的夫君钟书恒是老太君娘家族内堂妹的亲儿子。

因这位堂妹是庶女,为人一直心高气傲,不得嫡母和父亲喜爱。而后因着嫁人,又不满家内嫡母将她嫁入寻常迂腐读书人家,和嫡母闹了一些闲气,嫁妆更是甚少,日后更是甚少与娘家来往。

而她所嫁之人钟仁义,原是乡下贫寒人家出身,靠着族内义学起了蒙。因其天资出众,族内众人便捐助其读书求学。

还好其读书方面有所成,终于二十二岁考中举人,想着和侯府搭上姻亲,便可青云直上。

哪知道娶的只是庶小姐,且性格乖僻,不懂温柔小意,侯府并未给他带来什么好处,日子长了便又纳了两房小妾,也不再搭理这位堂妹。这位堂妹只生了一个儿子再无所出,便一心一意守着儿子度日。

到了钟仁义死后,钟家财产早就尽被姨娘和庶子女把持着。这位堂妹带着儿子钟书恒更加日子艰难,一直靠着分家得着的族内薄产勉强度日。去年年初,钟书恒也没了,留下夫人钟氏和女儿钟月华。

老太君这位堂妹,看着儿子没了,媳妇和孙女艰难度日。再想到自己也是侯府旁支的正经小姐,也跟着家中姊妹一起请了私塾先生读过几本书,也丫鬟婆子一堆伺候着长大,想不到养偏了自己性子,心高气傲,不懂管家理财,平日里对父亲嫡母不肯低头,以至于一步错步步错,竟然把日子过成了这样。更想到媳妇和孙女,孤儿寡母日子肯定艰难,不禁老泪横流。

正巧着,近日里帝都来人送国公府送老国公爷灵棺来金陵祖坟安葬,领事的人原是侯府跟着老太君陪嫁到国公府的张管事。

这位堂妹便求了此人带着媳妇和孙女一并上京,求助老太君看在幼年情分,拉一把。

这位堂妹在行将就木之时,将媳妇和孙女叫到跟前,不仅将仅剩的嫁妆全部交代给孙女,也细细告知原在娘家时候,与侯府嫡女沈姑娘幼时还有些情分,自己去了,这娘两个投靠国公府以后也就有个依仗,自己便也对得起她们了。

老太君听了这件事,不禁唏嘘不已,红了眼睛。

想着和这位堂妹在沈家之时,也是亲近的,一起上学习字。这位堂妹爱好诗词,每每回忆起与之畅谈诗书之乐,人生再不能有那段时光了。

又看着钟月华生的如此模样,更是心疼不已。忙安排着给收拾住处,就合着周宓,一并住在自己院子里的右厢房。右厢房一共一间正厅,两间卧房,这样因着周宓已经将行李放置了在东间,这位钟月华便占了西屋。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