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215章 昆仑神话溯源记(1 / 2)

加入书签

因为三架机器人飞艇的通话声音可以共享,刘傻子与地质学家、物理学家的声音可以共享,对科学一知半解的沈聪明,居然命令他乘坐的机器人飞艇的驾驶员打开机舱门,他看见草原上的动物、湖畔、蓝天、白云,觉得太美了,从飞艇的窗户里看海觉得不满意,走出飞机拍照。

忽然,雷电大作,雷在沈明贵头上炸开,当时,他就被炸得晕了过去,倒在一块岩石旁。刘傻子发现了,赶紧出机舱,抱起沈明贵回到机舱,这个时候,雷电声隆隆,刚才沈聪明躺倒的地方的石头被劈得破碎了。当然,无论多大的雷电,飞艇舱的人们,却是安全无恙,毕竟飞艇有防雷防磁装置。

古人对昆仑山抱有敬畏,是因为昆仑山上流传着关于神仙的传说。现代人提起昆仑山,常提到的就不只是西王母了。因为在现代,昆仑山也发生过一些令人感到匪夷所思的事情。

飞艇返回途中,徐兰问:我想提出几个与昆仑山相关的问题,请大家回答。一是什么是昆仑天柱。小燕子回答说,《龙鱼河图》曰:“昆仑山,天中柱也。” 东方朔《神异经》曰:“昆仑有铜柱焉,其高入天,所谓天柱也。围三千里,员周如削,铜柱下有屋,壁方百丈。” 东方朔《海内十洲记》:“昆仑,上通璇玑(北斗星)……是以太上名山,鼎于五方,镇地理也。号天柱”。

刘傻子问,什么是昆仑龙脉?小梦说,《河图括地象》:“龙池之山,四方而高,中央有池,方七百里,群龙之居。多五花树(按五花草),群龙食之。去会稽四万五千里。” 东方朔《海内十洲记》:“昆仑,相去正等,面方各五千里,上层是群龙所聚”、“洲上多凤麟。” 昆仑丘为中华龙脉之祖,龙的原型地。圣王坪为龙头是昆仑丘核心部分,中央有瑶池,躯干是由峤山当地称大罗岭的山脊组成。轩辕台位于龙尾,为当年黄帝祭天悟道处。

徐兰问:“昆仑神貌是怎样的?”小聪说,(战国)屈原《楚辞·天问》曰:“昆仑悬圃,其凥安在?增城九重,其高几里?四方之门,其谁从焉?西北辟启,何气通焉?” (战国)列御寇《列子·周穆王》曰:“天子升于昆仑之丘……先王所谓悬圃。” (战国)佚名《尔雅·释丘》谓:“三成(三层)为昆仑丘”。 (战国)佚名《山海经·海内西经》云:“昆仑之虚,方八百里,高万仞。上有木禾,长五寻,大五围。面有九井,以玉为栏。面有九门,门有开明兽镇之。”

小明说, (汉)司马迁《史记·律书》谓:“不周风居西北,主 生。” (汉)刘安《淮南子·地形训》曰:“昆仑之丘,或上倍之,是谓悬圃。”“掘昆仑虚以下地,中有增城九重。”“北门开以内(纳)不周之风”。 《淮南子·地形训》:“有九井九门,弱水环绕四周:“其下有弱水之渊环之,其外有炎火之山,投物辄然。”

小波说,(汉)东方朔《神异经·中荒经》谓:“昆仑之山(丘)……围三千里,周圆如削。” 以上诸多古籍文献,从不同角度共同描述了昆仑丘之“悬”、“圃”、“四门(九门)”、“增(层)城”、“木禾”、“九井”、“开明兽”、“五城十二楼”、“不周山”等地貌形态以及周边有“弱水环绕”,有“炎火之山”。

刘傻子又问:“什么是瑶池?”小波说,(战国)列御寇《列子·周穆王》记:“别日升于昆仑之丘,以观黄帝之宫,而封之以诒后世。遂宾于西王母,觞于瑶池之上。西王母为王谣,王和之,其辞哀焉。乃观日之所入,一日行万里。” (汉)司马迁《史记·大宛列传论》:“昆仑……其上有醴泉、瑶池。”《穆天子传》卷三:“乙丑,天子觞西王母于瑶池之上。”析城山圣王坪便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瑶池悬圃。

刘傻子坐上穿越号机器人变化的飞艇,带着小燕子、小聪、小梦、小明、小波穿越到一个混沌的时代,小明说:“傻子教授,这是哪里呀?我怎么看见了一个大鸡蛋。”小波嘲笑:“梦弟,你是不是犯傻,哪里有这么大的鸡蛋,比一个房屋还大的鸡蛋。”傻子说:“这是一个巨大的鸡蛋,马上就有人会钻出来的。”

傻子教授继续讲述故事——

有一天,一声舂雷把他给惊醒了。他睁开眼睛一看,漆黑黏糊的一片,什么也看不见,闷得人十分难受。他对这种境遇十分气恼。东摸西摸,摸出一把大板斧来,朝着眼前的一片 混沌奋力一砍,只听得山崩地裂的一声巨响+大鸡蛋被他从当中劈开分为两半。

大鸡蛋中清而轻的东西化为气体冉冉上升,变成了天。脚下重而浊的东西,沉沉下降,不断加厚,变成了地。这样,宇宙有了天和地。

果然,他们在飞艇里,听见一声巨响,看见鸡蛋破碎,一个人拿着一把板斧,从破碎的蛋壳中走去来,形态像一座山一样高大。小燕子说:“傻子教授,这个从鸡蛋里出来,站起来了,像高楼一样高大。”

刘傻子继续讲述——

天和地分开以后,怕他们还要合拢,索性头顶着天,脚踏着地,站在天地当中,随着他们的变化而变化。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