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94 华夏武当功夫奇(2 / 2)

加入书签

穿一身道袍的道长说:“铁杵成针,只须功深。求名师不如循真理,循真理不如爱同门,爱同门不如观照自身;知己、爱人、明理,自是良师。成良师自有承传。延衍繁盛,民强国安!武术是人与人交流的工具,武德是人与人交流的水平。”陈丁胜问:“道长,我学哪个门派的武功好?”道长说:“习武不分门派,只看缘分。要正确迭择适合自己的拳种。武术是追求个性化的技术。学以致用,而不是以用为学。”

刘傻子补充说:世界上没有无敌的拳法,而有无敌的拳师。找到一位真正懂武术的老师来带领,不管他教什么拳,只要我们能够用得上,打得着,能够健身,也能够防身,他便是我们的明师。

沈琳问:“道长,什么是真传?”道长回答言简意赅:“真传就是师傅和徒弟教学交手实战过程中、言传身教中,把师傅的经验传给徒弟,让徒弟感同身受继承师傅的练习方法。这些真正的传承都需要长时间沉淀而得。功夫没有速成的,只有长期积累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师傅和徒弟都在成长。记住,学拳一定要参加实战训练,没有实战训练过的人永远还没会入门。武术本身就是人与人交流的工具,武德是人与人交流的水平。”

人们都纷纷涌向了昆仑山体育场,这是一个圆形的体育场,这里一排排塑料座椅,可以容纳两万观众。首先,介绍了武当山武术、少林寺武术、峨眉山武术、青城山武术。因为,人们已经参观了峨眉山石塔、武当山石塔,少年寺石塔没有来得及组织,所以,开幕式展示少林武术。

大会台上坐着的关空副主任介绍说,发源于嵩山少室山下丛林中的“少林寺”,该寺建于北魏孝文帝时期,根据《魏书》记载:又有西域沙门名跋陀,有道业,深为高祖所敬信。诏于少室山阴立少林寺而居之,公给衣供。

少林武术源于金末元初,觉远上人西行致(今甘肃兰州)结识西北武术高手李叟,并在返回途中认识山西武术名家白玉峰,并将二人带回少林寺。李叟教大小红拳,棍术和擒拿;白玉峰传授自家武学并把寺院的十八手发展至一百八十手。从此就开始少林武术流传寺院,因而成就少林武术的发展。少林寺因武艺高超,享誉海内外,少林一词也成为中国传统武术的象征之一,如古龙小说中的“七大门派”即为“少林、武当、昆仑、峨嵋、点苍、华山、海南”等派别,其中少林即位居第一门派。

少林武术作为一种人文文化现象,作为一种人体形态文化或是作为健身、御敌、竞技专案,在中国早已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已成为中华文化的宝贵遗产。少林功夫是一项综合的武术体系,在明末少林武术名家程宗猷编著的《少林棍法阐宗》阐述了少林棍法起源。元致正初年颖州,有人攻打少林寺,僧人许那罗带领众僧抵挡侵略者成功保护寺院财产。后寺赠送给许那罗佣护为紧那罗王,奉为少林功夫祖师爷。元致正末年,有人又一次入侵少林寺,并导致寺毁僧逃。元军平乱后寺僧只剩二十余人。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