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86.槐花巷13号(2 / 3)

加入书签

?家教啊,那当然OK啊,有活的话我肯定愿意接。

什么暑期志愿,什么毕业旅游,对于这个年代的融海市来说,着实有些时髦,践行的人就没几个。

大多数同学的户外娱乐活动,基本局限在游戏厅、图书馆、体育场、市中心商圈,以及上山下河回农村。

况且游略目标圈画精准,找的全是家境拮据的孩子。

感谢原身的智商和记忆力,让他还能从脑海中翻出那些山寨国牌鞋服的穿搭,每每发贫困补助金都会消失的身影,以及收班费时频繁出现在迟交名单上的名字。

或许是出于自卑心理吧,原身上学时格外注意这些细节。仿佛从周围的人群中多挖掘出一个家境状况比他糟的,就能显得自己更幸福一些。

不得不说也是一种有效的安慰剂心理。

说动了十来个毕业生后,游略就开始着手制作宣传单了。

“这个夏天快人一步暑期上门单人辅导

学霸秘籍倾情相授名校大门咫尺之距

我们的提分计划:……

我们的课时优势:……

我们的师资力量:

全县状元xxx,高考分数688

华清大学xxx,高考分数685

燕京大学xxx,高考分数679

……”

满满当当一排光荣榜名字。

广告词主要模仿书店辅导资料和药店保健品促销,东抄一点西抄一点,七拼八凑极没内涵。

游略启动资金不多,只能选择最便宜的纸张,再加上时间紧急,排版设计更是朴实不已。

——但这些都不是重点。

重点在于,宣传单下方那一排排黑体加粗的名校列表和高考成绩,以及和专业教师相比堪称廉价的收费标准,光是平铺直叙地摆在纸上,就已经十分具有煽动性,他不信会没有家长动心。

夏天最晒的日子里,游略每天都雷打不动地出门发传单。

暑假学生不上学,校门口人流量少,他就去菜场、超市、车站、商圈夜市摊……甚至摸透了老城里各大小区居民出门的高低峰规律。

也是因为没有钱租场地,多人辅导班之类的肯定办不起来,他只能通过介绍一对一家教的模式,赚取些许中介费。

一期课程10节,家教根据高考排名收费不一,均价大约在600块,他谈成一个学生就收60块介绍费,谈成十个学生就有600块。

听起来好像非常发财的样子,但其实本质上不过就是高价一点的发传单苦力工。

而且游略深知这个活并干不长久。

一来学生总是有限的,融海屁大点地方,骑个电瓶车半天就能把传单路点跑完,愿意花钱搞这种新潮补课方式的家长更是十之一二。

二来学生也是会介绍学生的,很多家教同学在接到前几个客户单后便可以实现人脉自循环,不再需要游略中间商赚差价。

所以在发了一周传单,赚到两千多块钱,日增百分比已经开始向负数发展后,游略就及时收了手。

他自己并没有收学生,当然不是不想赚这个钱,而是尽管高中三年的成绩再光辉耀眼,高考失利这一项,就足够把他打入家教市场最底端。

很多家长花钱找高三毕业生补习,未必就真的期望孩子能学到什么课业知识,主要目的只是想近距离接触这些名校学长学姐,获得一些私人经验和人脉结交。

就像之前游略还接到过好几个初中生的单子,家长的说辞be like:“单纯希望他能和这些优秀的哥哥姐姐们多接触接触,获得一些学习兴趣和动力。”

果然,不管在多小的地方贫富差距都存在。

融海既有自己这样天天敷冰毛巾吹热风扇的穷鬼,也有随手花几百块钱给孩子培养学习兴趣的富裕家长,更有高三一毕业就出国游玩天天发□□空间的豪门贵子程子濯。

这段时间,游略早出晚归,好几天出门的时候游棠还没醒,回家的时候游棠已经入睡,想打个招呼都得提前调整生物钟。

和同住一个屋檐下的母亲都这样,就更别说那位藏头露尾的生父以及周围的街坊邻居了。

他倒是还在街上偶遇过几次杨鲸,当然也可能是对方故意找来的。

青梅同学花钱买了碗绿豆沙冰就在旁边站着,欲言又止要走不走,半天吐不出一句话,游略干脆当没看见。

一旦对方开口说那些陈词滥调,他就也回复些万能公式:好的行啊,谢谢关心,没事没事,我都明白。

于是女生犹犹豫豫地来,又委委屈屈地离开,到现在也没表达清楚自己到底想干什么——当然游略也不关心。

在那页简陋的计划大纲里,他真的有非常多的事情要忙。

比如前几天,他才通过班主任和一中联系了复读的事宜,不参加暑假的提前补课,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