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一百二十二章 谁做错了(2 / 2)

加入书签

原因是因为调走到别的企业,离家太远。所以卫肃作为东临锰业关闭的重要角色参与了政府和东临锰业公司之间关于职工安置的方案讨论。

安置的费用市政府出一部分资金,东临锰业公司自筹一部分,用于对职工的安置和解除合同的补偿。

后来才知道,如果是不接受外调就必须要自己提出解除合同。公司对职工宣讲的是可以留在公司原有的职工房屋和宿舍里,但水、电等已经移交给市里,由市政相关单位收取。

当年的劳动法普及也没现在这么严格要求,反正厂子关停,工人自愿接受企业的补偿费用,这事就算两清了。这也留下了两个遗留问题,第一就是工人自动申请的解除合同,除了工龄工资计算外,没有额外的补偿;第二就是居住问题,当时东临市也没那么多公租房提供,而且常年开采,桥河的空气质量一直都不好,也不适合做开发。这件事就成了一个你情我愿的局面,后来东临市经济飞速发展,桥河村又背靠大山,没有延伸开发的价值,才有了东城区这个新的城区。

市里的补贴给了企业,企业的补助到底发了多少出去,这已经不是东临市能去干涉的了。卫肃也是多年后再去桥河村才知道当年实际上应该给的补偿,因为东临锰业采用的是工人自动申请解除合同,一分钱都没给。

“高攀说这件事是当年企业和政府协商之后决定的,您知道这个事吗?”纪委的同志最后问道。

“具体的协商我肯定不知道,这个事能解决。本身前提就是环保和储量已经不大两个原因。锰业公司关闭,工人们接受了方案,市政府也解决了环保问题,这就没什么可继续纠结的事了。”卫肃叹了口气说道。

“当年市政府有一笔公租房建设费用,这件事您知道吗?”纪委的同志又问道。

卫肃摇摇头,“市里的政策具体是怎么的,我并不清楚。我当年也只不过是找了老战友说明了情况,东临锰业公司才被上级单位同意关停,解决了市政府当年环保的要求。别的我并不清楚。”

纪委的两人相互又看了一眼,合上笔记本,感谢了老人的配合,就告辞走了。

结合纪委同志的询问,再看老人情绪的低落,王占东大概明白了,这可能是老人自己感觉当年他参与进去却并不是一个完美的结局,留下了太多遗憾。又陪老人说了会儿话,临走前,拉着王占东的手说:“桥河村的人,都是老实的工人和他们的家属,要好好的安置他们,这是欠他们的。”

法理上这件事市政府和东临公司似乎都没错,但这就是两套规则下的信息差。本该当年就搬离的工人和家属,一直留在了当地,二十年后政府又要出资拆迁安置,这笔重复出现的费用,到底是谁的错?!王占东也不明白了。

当年的东临市政府有实际的难处,企业想尽可能的少支付赔偿,都是在合法的规则下进行的,乡情成了这个方案当中最大的一个支点,支撑起了企业少支付的可能,支撑起了市政府用最少的资金解决了工人安居不闹事的结果,到底是谁做错了?

甚至王占东猜测为什么东临锰业公司关停,那些小的采矿和加工企业还能存在,有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这些工人不愿意离开桥河最关键的原因,否则重新寻找生计也不是很容易的事。

一个大的污染企业关停,最大的污染源没了,小的存在就是为了安抚这些工人,这到底是解决了问题还是遗留了问题。单从卫肃今天的反应来看,当年认为是解决了问题,可现在看来是遗留了一大堆问题,而且这里面的资金绝不可能是东临锰业一个单位受益,还有谁在其中受益。二十多年前的人早就物是人非了,追查下去会查到谁头上,王占东想起这些头皮就发麻。

从卫肃的家里出来,王占东开着车都有些无力,牧马人的方向盘从未感觉到会这么重!想想城关镇乡聚信果酒的事,王占东更是没办法平静。如果当时自己不坚持,没有去股市中赚到那一笔红利,未来的合山村会不会也有类似桥河村的隐患,那些无法销售出去果实的果农会面临什么样的状况?他真的不敢想!

不知道为什么,他的车没有朝市监局,而是向着临湖区边缘的安置小区而去。那一片区域都是拆迁安置的还有就是公租房的小区,牧马人停在附近,看着那一栋栋楼房,心里总算平静下来。

至少现在经济增速那么快,市政府有钱来完成一些带有公益性质的投资,否则这桥河村的人的路该走向哪里?自己当初来西城区第一个目标就选中的桥河村到底是为他们解决了问题还是因为自己让他们再没有了乡情?!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