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363 乾隆吐露心声,给小嘉庆狠狠上了一课!(1 / 2)

加入书签

第364章乾隆吐露心声,给小嘉庆狠狠上了一课!

永琰攥紧拳头,指关节捏的发白,强行让自己保持镇定。

乾隆眼神平静,望着自己“唯一的储君选择”,

开始亲自授课:

“告诉朕,汉、唐、宋、元、明他们为何会亡?”

“百,百姓吃不上饭,君王昏聩无能。”

“还有吗?”

“没,没了。”

“永琰你听好了。百姓吃不上饭,会闹事,会造反,但是不会亡国。帝国的精锐军团不听指挥了,从中枢到地方的官吏不听皇命了,才会亡国!”

永琰像泥塑一般,屏住呼吸,咬着牙聆听。

他的这种表现倒是让乾隆有几分欣慰。

……

原本,

乾隆是不愿意讲这些的。

天家无父子!

帝王心术讲多了,万一儿子提前用在自己身上~

作为一个嗜权如命的君王,他不可能在死亡之前将至高无上的皇权分给任何人,哪怕是储君。

然而,

一场暴病,让他意识到了这样不行。

假如自己突然撒手人寰,稚嫩的永琰要被朝中奸臣往死里忽悠。搞不好我大清就要出个“仁宗”了。

所以这缺失的一课得自己亲自补上。

乾隆待永琰稍微消化了一会,才问道:

“想明白了吗?”

“儿臣有些明白了。各级官吏和军队听从皇命,即使有些吃不饱的饭的百姓起来造反,也掀不翻我大清!”

停顿了一下,永琰艰难的开口问道:

“如此,岂不是会留下骂名?动用军队镇压吃不饱肚子的百姓。”

……

“我大清有3亿子民,加之天灾不断,想全部喂饱他们是不可能的。朕自认是千古一帝,文治武功远超秦皇汉祖,也喂不饱这3亿张嘴。”乾隆顿了顿,轻描淡写道,“所以,假如地方官吏严格遵循皇命,精锐军团士气高昂,刁民起来造反,对于社稷或许是件好事。”

永琰傻愣愣,没有开口。

乾隆的脸上挂满了得意的笑容,每一个字都像重锤,敲击在永琰的心上。

“饥荒,就是粮食太少,人口太多。增产粮食很难,减少人口却很容易。所以说,偶发的可控的民乱对于朝廷未必是坏事。若在平原地区,100精锐铁骑可轻松击破5000乱民。就算有几十万上百万的刁民起事,杀起来也如砍瓜切菜。”

“史书上所有的盛世,一般都有个前提――人少。杀光乱民,震慑了活下来的人,也喂饱了他们的肚子,天下自然就太平了。”

“儿臣明白了。”

“对于帝王而言,只有一种骂名――亡国。对帝王而言,也只有一种美誉――开疆拓土。其他任何事情,都是褒贬不一,众说纷纭的。但永琰你要记住,身为君王尽量不要让自己的手染血。有些事让底下的人去办。”

……

殿内的空气逐渐凝固,安静的令人战栗。

父子俩面对面,沉默了许久。

“当皇帝,难呐。”

“儿臣今日方知皇阿玛艰辛。治理偌大的帝国,太难了。”

乾隆点点头,满怀期待的询问道:

“那你说说,身为皇帝,如何才能牢牢把握住各级官吏和精锐军团?”

“儿臣愚钝,请皇阿玛示下。”

“秘诀就2点,一曰人,二曰钱。归根结底,却只有1项――人。”

永琰思索了一下,问道:

“要用清官能臣?”

……

乾隆放声大笑,笑声传出去老远。

养心殿屋顶的乌鸦吓的扑棱棱起飞,感觉遇上了天敌。

永琰被笑的浑身不自在,尴尬的想找地缝钻进去。

乾隆收敛笑容,

开始继续授课:

“清官,贪.官的概念,那是对于庶民而言。对于帝王来说,只有听话的臣子和不听话的臣子。听话便重用,不听话便罢黜。把那些愿意做事的人提拔起来,安插到各个重要的位置上,皇权的意志就可以通行天下。”

永琰终于机灵了一回,提出了一个疑问:

“可若是封疆日久,这些人也逐渐不听话了,怎么办?”

“好,你能想到这一层,朕很欣慰。江山代有才人出,臣下也是一样,换!不停的换!这天底下还能缺愿意当官的人吗?”

乾隆语重心长:

“要用聪明人,也要用笨人、憨人、直人、恶人。让他们斗,不要怕。他们斗的厉害,你才能安稳坐龙椅。不要轻易的让其中任何一方倒下,更不要随便相信任何一方说的话。皇帝,要怀疑一切!”

“更不要被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