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40章 应允(1 / 2)

加入书签

当时,桓帝的书房,顾知舟低眉顺眼地进去,先跪下请了安,“微臣见过皇上。”

桓帝一时间没有吱声,支在书案上,似乎正在阖目养神。

顾知舟也就安分地跪着不动。

良久,桓帝挥挥手,“顾卿来了,起来吧。”

顾知舟说是,站起来时微微躬身,也是一个极度谦顺的姿态。

气闷的桓帝总算看人顺眼了一点,随口关怀起顾知舟的伤势,“顾卿的伤如何了?”

“谢皇上关心,微臣很好。”顾知舟劝慰,“一切都要仰仗皇上的安康,皇上莫气坏了身子。”

桓帝冷笑,“朕倒是不想气,只是你看看朕这个不孝子!”

他啪的把一份奏折扔到了顾知舟的脚边,“朕何尝不知道,周谨行只是个退出来替罪的,没有明面上的证据,朕也不想叫天下人看皇室的笑话。”

顾知舟便弯腰拾起来一看。

这是从边关递进来的一份折子,简略几句就写明,边境的异族不安,已经和边城有过摩擦。

顾知舟的眸色一沉,“看似是小打小闹么,却也未必没有试探之意。”

他是晓得的,桓帝自登基以后,一直喜好奢靡,一再地翻修行宫和皇家园林

国库本就不富裕,且之前还碰上南方地区的水患泛滥,朝廷不仅拨了赈.灾款,还减免了大部分受灾地区的赋税。

两厢叠加,今年的国库本就是有点吃紧的。

要不然,也不会如今炎热的时节,桓帝还留驻在京中了。

如果真的要打仗,军需筹备起来可是个不小的难题。

当然,更重要的是——

顾知舟沉吟了沉吟,“万一真要打仗,可用的将领,也就是伍将军了。”

伍将军曾常年驻守边关,对那一带的地形十分了解,而且好巧不巧,伍将军还是六皇子母家的姻亲。

六皇子起异心并不稀奇,桓帝又乐意看儿子相斗,只是没想到这个儿子,居然直接把主意打到他的身上。

这份折子呈递的时机也颇有点内涵了。

“顾卿,你怎么看?”桓帝把问题扔了过来。

顾知舟从容不迫地回答:“微臣自然是不敢妄议皇子的事情,不过微臣却有办法为皇上解决一点难题。”

桓帝“哦?”了一声,“什么办法,说来听听。”

顾知舟娓娓道来,“不知皇上可知道,花月楼的老板月芙蓉,她提议,要在京中开办女学堂。”

世道对女子的束

缚颇多,读书并不为所喜,桓帝乍听见也露出几分不赞同,“朕倒是听说过,她是个奇女子。”

“这个荒唐的心胸,的确也不是一般人能有的。”

顾知舟却极力支持说:“皇上,微臣之见,不仅要办,还要办得风风光光,人尽皆知。”

桓帝这下更奇怪了,“……顾卿,你让天下人怎么看朕?”

顾知舟不可能听不出他的不赞同,怎么还执意反着来。

“皇上,女子并不能考科举,就是饱读书又能有什么影响。”

顾知舟的语气很是沉静,“且女子总归是要嫁入后宅的,此举是向京中的各大世家,征得一笔充盈国库的银子。”

世家的女儿,养来就是为了联姻,使利益最大化,所以事事都不肯落在人后。

倘若这所女学堂是皇帝亲口应允的,世家肯定会争先恐后的送女儿来,以后谈婚论嫁也是一笔不小的资本。

“皇上最好是把教授公主的太傅也请到那里,那些世家是绝不可能不心动的。”

皇家的名头一冠上,那么学费上就可以动脑筋了,公主的太傅,难道不值得几百上千两银子吗?

“皇上且细想,世家不仅仅京中有,只要名

声一出去了,底下也多的是人来求学的。”

顾知舟的话倒是不假。

“这件事,于皇上充实后宫也是好处,倘若要是有谁家的女儿秀外慧中,皇上也定然不会错过。”

“以及,皇上只需要应允办学,其余的事情自有别人去操劳,但谁不称赞是皇上的恩赐呢。”

这么一个书院,面子里子都齐全了,桓帝是相当受用这种好事的。

而且若是实在看不惯,以后找借口撤掉也并不困难。

顾知舟又沉声催促了一句,“皇上,未雨绸缪。”

任何事情,就都怕一个不确定。

却又不能预设,这场仗他打不起来。

桓帝微微思索,旋即点头道:“顾卿真是朕的及时雨,那么就照这么说的办好了。”

顾知舟说了一声是,随后又提起秦锦书想筹建出一个新的商行,笼络底下的小商小贩们。

怎么听都不是坏事,桓帝甚至没怎么犹豫就答应了,还顺口夸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