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4章 太平学院下(1 / 3)

加入书签

太平学院第二重大院中,所有小孩呆若木鸡,有惊愕,有憧憬,有难以相信,整个现场除过急促的喘息声,鸦雀无声。

刘恒宇眼神复杂,直到这一刻,他依然分不清,这样做,到底是对还是错,教给他们的是美好未来还是恐怖深渊。

他不敢细想,更不敢往深里想,但种子已经种下,开弓没有回头箭。只能强压住内心的恐惧,按照自己所思所想,将自己的计划告诉这些孩子。

对于这些孩子的将来安排,他暂时只有三到五年计划,但对于其中细节,他做了详细的规划。

每天上午,他会要求所有孩子进行文化知识学习,下午开展军事化训练,晚上举行谈心、讨论活动。

关于文化知识方面,他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计划用半年时间为这些孩子进行启蒙教育,基本达到会读会写程度即可。

第二阶段,同样用半年时间学习,只不过将学习内容分为三大块,经典国学著作解析,术算以及格物。

第三阶段,主要依据他们的意愿,将划分三个单独小集体单独学习,划分为文学班,术算班,格物与术算综合班。

军事化训练主要借鉴现代化军队管理和训练项目,基本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学习、掌握基本动作口令。

第二阶段,熟练运用各种口令以及进行加强版身体锻炼活动。

谈心、讨论主题方面有三个。

第一个,前期主要以讲述自己成长经历为主,寻找共同点产生共鸣。

第二个,讨论当天学习内容,阐述自己观点,学会聆听别人不同意见,求同存异。

第三个,理论结合实际,探寻出路,如何实现人人平等的机会。

整个统一学习时间暂定为三年,届时,他会考查他们的学习结果以及让他们自己选择是否继续留在这里学习,还是选择离开。

无论是选择离开还是留下,每个人都必须写一篇,以“学习为何会帮助人们实现平等”为主题的文章作为结业论文。

面对留下的孩子,他会根据大家的意愿进行最后两年加强学习,主要划分为两大类。

第一类以研究型为主,无论是文学,还是术算以及格物,他会与他们一起讨论,分批带到身边培养。

第二类以实干型为主,他会根据他们目前的能力类型给予建议,投放出去学习。

这三年,除非元城县发生重大事件,或者刘恒宇需要外出公干,他几乎每一天都处于两点一线的生活方式,往返于县衙与太平学院之间。

他每次前往太平学院,做的最多的是暗地里观察孩子们上课与生活情况,很少直接介入其中,但每一次晚上的谈心,交流活动,只要有时间,他都会全程参与。

孩子们在讨论文化知识的时候,比如《论语》中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他不但会默默旁听,而且也会参与其中。

孔子为何会说这句话,这说明每一个人身上都有可借鉴、可值得学习的地方,那么这句话是不是侧面也说明了,每个人既是老师也是学生,那是不是应该都是平等的,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一个百无一是的人,是不是他的长处没有发挥出来,那么有没有可能,是他的身份位置没有放对地方?如果每一个人都放在合适的位置,那么是不是每一个人都是对社会有用的,都能够做出一番事业?那我们应该如何做,才能让这个社会实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

每年过年的时候,太平学院也会放烟花爆竹,也会放飞孔明灯,这个时候,他会提出一些稀奇古怪的问题。

比如说,爆竹的引线被点燃后,里面的火药被迅速燃烧殆尽,产生过多的气体、热量,进而导致烟花爆竹内部体积膨胀无数倍,从而挤压外壳引发爆炸。那么,如果将爆竹外壳由纸换成铁皮包裹又会产生怎样效果?火药的量应该如何去衡量,外层包裹的铁皮又应该如何去选择,如果想要造成大面积的杀伤力,那么内部又该进行那些改进等复杂问题。

孔明灯既然可以飞上天空,那么人能不能借助它飞上天?如果可以,那在选择放大孔明灯比例的时候,应该选择多大的尺寸最为合适?飞上天之后又应该如何控制它的方向和速度?燃料是否还有其它的选择,能否找到一种既便于携带又燃烧更加充分,既能释放出大量热能又能减少烟雾的东西替代呢?

军事化训练期间,让他记忆最为深刻的是,很多孩子无论怎么教,都学不会分辨左右,甚至在棍棒的威胁下,仍然左右不分,最后在一个孩子提议下,他给每个孩子的右臂上绑了一条红布作为记号,这一现象才慢慢好转。

后期的训练,无论是单双杠训练还是每周一次的拉练活动,孩子们反而做的比他更加优秀,完美。

这一年,位于北京大名府的夜幕下,上元节的月亮显得格外圆润明亮。各式花灯如繁星点点,与月光交相辉映。人们手捧花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