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65章 四大发明之印刷术(1 / 1)

加入书签

【据推测在造纸术发明的初期,造纸原料主要是树皮和破布,由于造纸术尚处于初期阶段,工艺简陋,所造出的纸张质地粗糙,夹带着较多未松散开的纤维束,表面不平滑,还不适宜于书写,一般只用于包装。

到东汉和帝时期,经过了蔡伦的改进,形成了一套较为定型的造纸工艺流程,其过程大致可归纳为四个步骤:

第一是原料的分离,就是用沤浸或蒸煮的方法让原料在碱液中脱胶,并分散成纤维状;

第二是打浆,就是用切割和捶捣的方法切断纤维,并使纤维帚化,而成为纸浆;

第三是抄造,即把纸浆渗水制成浆液,然后用捞纸器(篾席)捞浆,使纸浆在捞纸器上交织成薄片状的湿纸;

第四是干燥,即把湿纸晒干或晾干,揭下就成为纸张。

看到那清晰列举出来的造纸步骤,秦汉时期的皇帝纷纷吩咐身边记录的官员完整地记录下来,这些可都是重点。

秦朝,嬴政自动忽视了后世之人那些露骨的话语,之前他就已经摸清了这些人的性格了,现在太长时间没看视频了他突然看见了还有些不习惯呢。

嬴政拿起摆放在桌案上的纸张,这些就是如今的墨家工坊最新研究出来的成果,颜色依旧有些泛黄,质感也有些粗糙,但是在这上面写字已经不会晕墨了,可以正常使用了。

不过想起之前的视频上的那些洁白光滑的纸张,嬴政还是叹了口气,唉,也不知道从这个视频上他们能不能做出那样的纸张?

另一边墨家工坊的墨家子弟看到天幕上的话,终于明白了之前后世之人的话,想到自己如今的处境他们很满意了,庆幸于他们做出了正确的选择。不过现在最重要的还是把视频上的东西记录下来,他们也能从中得到启发改变造纸的工艺。

【汉代以后,虽然工艺不断完善和成熟,但这四个步骤基本上没有变化;魏晋南北朝时已经开始利用桑皮、藤皮造纸;到了隋朝、五代时期,竹、檀皮、麦杆、稻杆等也都已作为造纸原料,先后被利用,从而为造纸页的发展提供了丰富而充足的原料来源。

其中,唐朝利用竹子为原料制成的竹纸,标志着造纸技术取得了重大的突破。竹子的纤维硬、脆、易断,技术处理比较困难,用竹子造纸的成功,表明造纸技术已经达到相当成熟的程度。

唐时,在造纸过程中加矾、加胶、涂粉、洒金、染色等加工技术相继问世,为生产各种各样的工艺用纸奠定了技术基础,生产出来的纸张质量越来越高,品种越来越多。

到了明代,造纸术已经基本成熟了,具体步骤依旧是四个:

第一是斩竹漂塘:砍下竹子置于水塘浸泡,使纤维充分吸水。可以再加上树皮、麻头、和旧渔网等植物原料捣碎。

第二是煮楻足火:把碎料煮烂,使纤维分散,直到煮成纸浆。大锅中的碎料可以用大石压住,有助于完全煮烂。

第三是荡料入帘:待纸浆冷却,再使用平板式的竹帘把纸浆捞起,过滤水分,成为纸膜。此一步骤要有纯熟的技巧,才能捞出厚薄适中、分布均匀的纸膜。

第四是覆帘压纸:捞好的纸膜一张张叠好,用木板压紧,上置重石,将水压出。

透火焙干:把压到半干的纸膜贴在炉火边上烘干,揭下即为成品。

从唐代到清代,我们生产的用纸除了一般的纸张外,还有各种彩色的腊笺、冷金、错金、罗纹、泥金银加绘、砑纸等名贵纸张,以及各种宣纸、壁纸、花纸等,使纸张成为人们文化生活和日常生活的必需品。

纸的发明、发展也是经过了一个曲折的过程。

“快快快,快记下来。”各朝负责记录的人都恨不得自己能多长几双手,这上面展示的制造工艺明显是最终的版本了,他们很多都还没有发现呢。

“哦,我说差别怎么这么大,原来是原料出了问题啊,是要用竹子啊。不过那些更加精美的纸张又是怎么做出来的呢?加的那些东西又有什么作用呢?怎么能保证制造出来的纸张更加光滑呢?”

众人一边记录脑海里一遍浮现出一个个疑问,希望能在后面的实验过程中得到解决,这些都是实打实的功绩,每个人都是干劲十足的,说不定到时候一步登天就不是梦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