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41章 皇帝的期许(1 / 2)

加入书签

有了李明轩拿出来的新东西,李承乾有了底气。

来到大明宫,李承乾看着正在批阅奏折的父皇先是支走丫鬟,接着道:

“父皇,儿臣看您劳累,不如承乾帮您阅读,您在一旁歇息一会?”

李承乾说着,眼神中带着稍许的期待看着父亲。

李世民颔首,接着看着殷勤的儿子低眉道:

“高明,你真是想帮朕?”

李世民眼神中透着一股子不信,总觉得儿子的脸上有着三个字。

“有麻烦。”

让开位置,李世民也不管李承乾因为什么来找自己,反正打定了主意,就是不主动张口。

“父皇,您这些日子看着疲倦多了,不如日后,孩儿多来帮您批阅奏折,也让您有时间去歇息歇息。”

李世民闻言,不由得一阵欣慰。

“吾儿长大了。

虽说朕知道你肯定不是因为担心朕才来,不如说说,有何事?”

李承乾,闻父皇之言,起立道:

“父皇,儿臣久思此事,寒门子弟求学,确实面临诸多困难。

家境贫寒者,无力负担书费、文具费等,更有因贫而体弱者,读书之时颇费力气。

而未有良师指导者,多走了弯路,甚至错路。”

李世民听后,颔首道:

“承乾,你继续说下去。”

承乾道:

“父皇,如要解决此问题,儿臣以为,首先应当在朝廷中设立助学机构,为寒门子弟提供资金支持。

如此,他们方能购买书籍,聘请良师。此外,亦可设立文具发放制度,使寒门子弟不必为文具耗尽家中之财。”

李世民道:

“你所说之法,皆极善也。

然而朕以为,此仅为其次。

承乾,你继续说。”

承乾道:

“父皇,若要真正解决此问题,还需在寒门子弟中设立奖励制度。

如此,他们才有读书的动力。

同时,我们还应设立助学制度,为寒门子弟提供资金支持。”

李世民听后,大喜道:

“好!此言极是!

朕会考虑将此纳入国策之中。”

承乾听后,面露喜色。

他深深地看着父皇,心中感激不已。

他知道,机会来了。

“父皇,儿臣此番回来,发现东宫之中多数的亲信都为五姓七望和世家豪门子弟为重,若是以后……”

李承乾话没说完,李世民已经明白了李承乾想说什么,其实从当初儿子在金城的密信中就能看出,他已经认识到了五姓七望的危险。

提起五姓七望,李世民也是眉头紧锁。

李世民看向儿子李承乾,缓缓道:

“承乾,汝此番回来,朕也有一事,想与你商议。

朝堂之中,五姓七望之人,权势日盛,已成朝堂之患。”

李承乾有些惊讶,问道:

“父皇,何出此言?”

李世民深深叹了口气,说:

“五姓七望之人,家世显赫,权势滔天。

他们把控朝政,把持官位,危害极大。

他们结成朋党,互相勾结,排挤其他势力,阻碍朝廷的公正和稳定。

朕想削弱他们的权势,使朝廷之权力回归平民,你意下如何?”

李承乾低头沉思片刻,然后说:

“父皇深谋远虑,此言不假。

五姓七望确实危害社稷。

儿臣愿协助父亲,削弱他们的权势。”

李世民点点头,道:

“有你这番话,朕心甚慰。

今后你与朕共同努力,以保大唐社稷之安稳。”

承乾抬头看着父亲,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回答道:

“父皇放心,孩儿必尽全力,以国家为重。”

看着高兴的父亲,觉得时机差不多的李承乾道:

“父皇,儿臣但是有办法,可以眼下就能对付五姓七望,并且产生效果。”

李世民听闻,来了兴趣道:

“说。”

李承乾坐直,接着认真介绍:

“儿臣闻金城县男,近有新发明,一为活字印刷术,一为造纸术。

此二术若得推广,可大利于文化传承,惠及万民。”

李世民立即问道:

“此二术有何独特之处?”

李承乾答道:

“活字印刷术可免逐字抄写之烦,省时省力;

造纸术则使书籍制作成本降低,书籍普及更广。”

李世民追问:

“此二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