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13章 赠送丹药(1 / 3)

加入书签

瓦剌,元朝时称斡亦剌,明朝时称瓦剌。

元朝之时,瓦剌人和蒙古本部人是并列关系,双方互有通婚。

到元灭明兴,元朝皇室衰微,黄金家族被赶到大漠,成了鞑靼各部。

明初洪武年间,大明对鞑靼用兵,使瓦剌首领猛可帖木儿乘时而起,吞并诸部得以扩大实力。

及至永乐八年,永乐大帝北征鞑靼,鞑靼逐渐势衰,瓦剌乘机南下。

由此,拉开了永乐大帝五征大漠的征程。

严格来说,朱元璋并不知道鞑靼的后面还有一个瓦剌部落。

实在是此时的瓦剌部落太渺小了,压根就无法引起他的注意。

“原来如此,果然是狼子野心的蛮夷。”

听完朱权的解释,朱元璋恍然大悟,恨恨的说道:“非我族类,其心必异!”

“这是农耕民族和游牧民族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自古以来皆如此。”

朱权摇了摇头,不仅明朝有边防之患,历朝历代都有。

从夏商时的四夷、周朝的犬戎,到春秋秦汉时的匈奴,到晋末的五胡,到隋唐的突厥。

皆是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之间的冲突,或者说是文明与野蛮的竞争。

和平时期,双方是经济和文化的交流;冲突时期,则是土地与财富的掠夺。

历史上,汉人三次衣冠南渡,皆是和游牧民族的入侵有关。

“那你们后世时,可解决了这个问题?”

朱元璋深以为然的点点头,好奇的询问道。

“化外蛮族,禽兽也,畏威而不怀德!非我族类,强必寇盗,弱则卑伏,不顾恩义,其天性也。”

朱权摇了摇头,说道:“唯有死了的异族,才是好异族!”

他不想多说这个话题,要是说的多了,容易招惹神秘的和谐神兽。

“那你给咱讲一讲内阁吧,这玩意儿是啥意思?”

见他不想多说,朱元璋也就没有多问,对他的话倒是颇为认同。

“内阁么,可以说是相权的延伸。”

话题转移到内阁身上,朱权开始滔滔不绝的说了起来:“咱们从头开始捋起,先说相权。”

“所谓相权,可以细分为议政权、决策权、行政权三权一体。”

“自从前两年陛下废除宰相制度之后,相权就彻底消失了。”

“陛下将行政权分给了六部尚书,决策权和议政权则收归皇帝手中。”

“也是从废除宰相制度开始,皇权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巅峰,真正的唯我独尊、一言九鼎。”

“但这样一来,皇帝虽然手握重权,却也承担着更重大的使命。”

“我们后世有句话叫做,欲戴王冠,必承其重。”

“若皇帝英明那还好说,可若是皇帝昏庸,岂不是要亡国?”

说罢,朱权看向朱元璋,目露询问之意。

历史记载,朱元璋勤政爱民从不懈怠,每日四更就起床,政务纸片挂满衣裳。

真正的起的比鸡早,睡得比狗晚、干得比牛多。

但不是每一个大明皇帝,都叫做朱元璋。

后面的大明历代皇帝们,可是一个比一个懒,一个比一个奇葩。

“你是说,大明的后代皇帝很昏庸?”

朱元璋很快就听出了他话里的意思,瞪大双眼,问道。

他记得,朱权说过,大明有二百七十多年的国祚。

那么,大明短时间之内不会亡国了。

问题只有一个,后面的皇帝们太昏庸了。

那到底是为什么呢,难道是因为内阁?

“四哥登基后,改年号永乐,他设立内阁,以翰林大学士参赞机要,下放了一部分议政权。”

朱权没有回答他的问题,而是接着说道:“永乐年间,内阁阁臣们虽然伴君参政,但官阶只有五品,对六部没有管辖之权,在朝堂上影响力极其有限,更是无法和宰相相比。”

“至了高炽侄儿登基的洪熙年间,修改内阁制度,凡内阁之臣,皆加封侍郎尚书等衔,换绯红官袍,并拥有‘票拟权’,内阁的议政权得到更进一步提升。”

“及至此时,内阁虽然还无法统领六部,但他们的权力已经逐渐凌驾于六部尚书之上,内阁

“百官喜好抱团,当内阁掌握更多的议政权之后,朝中的官员们就逐渐向内阁大臣们靠拢,抱团取暖,形成了文官集团。”

“不过,尽管内阁拥有票拟权,但真正的议政权和决策权依然紧紧握在皇帝的手中,和昔日的宰相相差甚远。”

“然而,高炽侄儿只当了十个月皇帝就驾崩了,他的儿子瞻基继位,是为宣德年间。”

“瞻基为了制衡内阁为首的文官集团,启用了内廷十二监之中的司礼监。”

“凡是内阁上呈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