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二十章(1 / 2)

加入书签

“她们?”老赵头顶着一团迷雾,瞅瞅那几个身体壮硕的妇人,又看看自家少爷,“那孩子呢?”

孩子们喜欢玩泥巴,搭砖块,甚至有的叫上村里同龄的孩子,在窑场玩得不亦乐乎,楚戈几度以为砖场成了孩子们的游乐场。

“孩子们当玩则玩,该上学则上学,”楚戈转身回账房,研墨,拿起毛笔在张纸上画写。

一个多时辰后,楚戈将图纸和信件装入信封,派人送出去。

不久前工头师傅跟他商讨了,工人能自建茅草屋,也可以建窑炉,只需稍加指导。

楚戈立即召集工人聚集,当面承诺他们,若能配合工头在规定时间内按要求建窑炉,完工后每人每天赠送10个泥砖给他们,以一个月计算,可累积三千砖,按照12墙计算,一平米大概需要64砖,可建一间近40多平的泥砖房。

此话一出,工人们面面相觑,似乎不敢相信这是真的,交头接耳私语。

老赵用手肘碰碰右边的姜敏儿:“敏姑娘,三少爷不会要喝西北风吧?”花一大笔钱收购一堆的泥土,最近砖一块都没卖出去,这下又给每个工人每天10砖,他虽然计算不出来,心里多少有点底,对他来说这是个非常庞大的数量。

姜敏儿淡淡道:“他喝不喝西北风我不知道,如果不用泥砖建房子,你家冬天肯定要吹西北风,保不准明年夏天又会被暴风雨刮倒。”

老赵一听,心里盘算着什么。

数清现有工人,姜敏儿用烧火棍在地上计算,按人数合计下来估计差不多四万砖,如果窑炉建起来,一窑能烧五千砖,倒也不难。据她观察那炉子实在太好用,泥砖半天能搞定,现在最关键是砖坯能及时制作出来。

姜敏儿问:“你家少爷送信给谁了?”

老赵:“好像送去给李大人。”

这时,一名年轻工人举手:“三少爷,那我们什么时候可以建自己的房子?”语气透露出期望与迫不及待。

“只要窑炉建好,后面半个月时间,每天提前一个时辰回家。”楚戈不想压榨工人,他一切尽可能按照现代的管理方式,原来楚轩管理时,工作时间为12小时,后来他缩短到10小时。

“扣工钱吗?”

“不扣。”

工人喜上眉梢,高呼:“谢谢三少爷,”兴奋地对旁边的男人说:“七哥,我要有自己的房子了。”

“你娘不用担心没人上门提亲了,”七哥乐呵呵,双手紧扣来回摩擦,想想都激动:“我们家也有新房,还是泥房。”

又有人问:“是不是以后有大暴雨也不会漏雨了?”

楚戈“嗯”字拖长,似做沉思后答道:“如果你没有偷工减料,是可以避免这个问题的。”

工人摸摸头略微害羞傻笑,他第一次跟少爷说话,没想到对方不但没有嫌弃他,还这般好声好气回答。

“少爷,我能不能建成那样的?”一名工人指着他们的休息室、账房。

楚戈点头,“你若需要图纸,找我拿。”

其他工作见状,纷纷举手索要。

招用赵家村村民,不需要花三两银子去请人,银子没有温度,房子是家,给人温暖与安全感。泥砖价格应该也不会太高,主要成本源于之前收购的价格,而楚戈收购目的之一是帮李严。

不得不说,楚戈管理窑场确实有一套,姜敏儿望着前面的楚戈,感叹就算做不成夫妻,也不失为一名好的生意合作伙伴。

工人陆续散去,老赵私下找楚戈。

“三少爷,我能不能再买一些泥砖?”老赵现在跟楚戈说话不像以前那么拘谨,有什么都主动跟楚戈去坦诚明说,“你从我工钱里扣,我想建大点的房子,给小文念书。”

楚戈:“我不扣你工钱,你家后院的地给我建个房子,相当于我租用,要是我搬走了,房子和地还是你的,如何?”

老赵先是点头,紧接着频频摇头,“我怎么敢要少爷的房子,后院的地你想要随便拿去,不值钱没人要。”

楚戈摆摆手,示意他去忙,又叫住老赵,告诉他,明天一起去一趟村长家。”

次日。

李严来窑场跟楚戈和老赵一起去村长家。

“你们想在我们村建小学堂?”

村长震惊地望着李严与楚戈,好半晌才反应过来,略显为难:“这,这得花不少银子,我们没……”

李严打断他,正色道:“确切来说是三公子出钱出砖,而我们官府只出力。”

大晋朝私人设立学堂也不少,只需在官府报备登记即可开办。

楚戈之前给李严送的信件,是他设计类似穿越前的学前班,信里他报备后请求李严帮忙建设。对于这种对百姓有益之事,李严当然不会拒绝。

老赵也附和:“是啊,村长,银子的事您不用担心,”来的路上少爷已经跟他说明,“您要有时间跟村里人说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