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处置俘虏(1 / 2)

加入书签

雁门关外这场不大不小的战役,史称“燕山之战”,虽然规模不大,却是李琼第一次用兵,因为有李琼的参与,才被后人熟知。

耶律仁昌也是久经沙场的宿将,虽然溃败,却仍旧能带着两万余辽兵突围,李靖没有下令追击,因为这场胜利已经足够大了。

两军交战遗留下的战场尸横遍野、满目疮痍,这是李琼第一次身处在古代战场中。她没有害怕,没有为死难者悲伤,也没有觉得恶心,她只是呆呆的看着这些鲜血与身体交汇的地方,她明白,以后这类的场景会出现在她面前很多次。

李靖把打扫战场的差事交给周华飞、李德亮,随即便率领主力押送俘虏先一步回雁门关。

这一战唐军杀敌万余,俘虏八百多辽兵,缴获兵器、粮草无数,虽然没有重创辽国的南部部队,不过燕京方面大半年也缓不过这口劲来。

当然,唐国方面也死伤四五千人,估计也要从幽州、沧州等地补充兵员。

李智云帅守军在雁门关外列阵迎接,李靖等诸将先下马行礼,然后由李靖简单汇报了燕山之战的经过,众人这才一起回城。

回城后,李智云与李靖分别写了雁门关大捷的塘报,一起送往长安。

等打扫战场的部队回来,李靖又下令犒赏三军,此战李琼崭露头角,也成为众将领敬酒的对象,结果她没喝一会儿就醉的不像样,好在这时候的酒都是纯粮酿造,只要睡一宿,就没什么太大的不良反应。

第二天一早,铃铛伺候李琼洗漱穿衣,又叫厨房做了些清淡点的早餐给李琼端来,浑身乏力的李琼第一次感受到了被人伺候着的益处。

此时雁门关的守将正在指挥修复防御工事,以及统计和调配战利品的工作,李琼不属于左屯卫,自然不用关心这些事。

到了午后,李琼身上的不适感才一扫而光,她刚要拿出书籍继续学古字,突然听到外面喧嚣声四起。

在一旁伺候着的铃铛见李琼往外面张望,便替她出门去查看,没一会儿铃铛回来禀告:“少爷,辽国的俘虏要押解到幽州,大家都在看热闹呢。”

李琼也来了兴趣:“哦?走,咱们也去看看。”说完她丢下书,带着铃铛出门。李琼的住处一出门就是点兵的校场,此时李靖正站在点将台上对辽国俘虏训话,李戈站在一侧。点将台前面的八百俘虏一个个双手被反绑,都耷拉着脑袋也不知道是不是在听,俘虏的外围除了负责看守的卫兵,还围了一圈刚换防下来的唐军。

李靖在点将台上说的是唐国对待俘虏的政策,这个时候没有《日内瓦公约》,也没有优待俘虏的说法,摆在这八百俘虏面前的只有一条路,那就是后半生做唐国的苦役,是唐国二等,甚至是三等公民,如果有逃跑或者反叛之心,立即斩杀!

作为人民解放军,李琼觉得这样的政策好像是有问题,但是以她现在的职位,还没办法改变这样的现状。

想到这里,李琼转身刚要回去,却突然在俘虏中看到了几张带着稚气的面孔。那几个俘虏可能只有十几岁,正当花样年华的时候,后半生却要过得暗无天日。李琼叹息一声走向点将台,这件事她如果现在充耳不闻,以后再想起来心里肯定觉得不舒服。

点将台上,李靖训话结束后,便下令打八百俘虏三十军棍,然后押解到幽州。一圈看热闹的唐军又喧闹起来,有的出言辱骂,有的带了石子、秽物往俘虏身上扔。

俘虏周围的卫兵刚要执行那三十军棍,李琼突然高声道:“慢!”卫兵停住,都看向李靖,等他的指示。

李琼到李靖身前拱手道:“父亲,能不能先让孩儿问这些俘虏几句话?”李靖不知道这宝贝女儿在闹什么玄虚,就一挥手,示意卫兵一会儿再打。

李琼转过身,指着一个十几岁的俘虏问:“你叫什么名字?”那个少年吓得一哆嗦:“小的...小的叫刘宝儿。”

李琼又问:“辽国没人了么?竟然派你个十几岁的娃娃上战场!”

周围的唐军一阵哄笑后,刘宝儿才颤巍巍的答道:“家里的粮食不够吃,到了兵营里能吃到兵粮。”

李琼有些奇怪:“辽国幅员辽阔,怎么还会缺粮食?”

刘宝儿答道:“税赋、租子太高,丰收年的话还能有顿饱饭,如果遇上旱灾...就...”

李琼点点头,表示明白他的意思,接着她又问:“你想打仗么?”

刘宝儿看了看周围的俘虏,又看了看围着的一圈唐兵,然后才低下头道:“不想,我...我好想回家。”说着说着,刘宝儿忍不住哭出声来。

周围的唐兵有的起了恻隐之心,有的却在笑刘宝儿没出息。

李琼又对李靖拱手道:“父亲,这些辽兵也是受辽国权贵迫害的苦命人,孩儿恳请父亲对他们从轻发落,要不然在雁门关周围给他们找块地,让他们种菜种粮,贴补雁门关之用也好。”

李靖叹了口气:“他们的苦楚,我又何尝不知?但是唐国对待俘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