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 103 章 各反应 二(2 / 4)

加入书签

康熙这时候在无逸斋和宗室讨论这件事。

宗室一致反对从各个部落抽人过去,哪怕亲密如科尔沁这样的部落也不行。说到底还是那句“非我族类其心必异”。

再加上青海的位置很特殊,向南可入藏川,向北能攻击准噶尔,这里哪怕不放牧,单单靠着驻军也要守好这片地方。

而且青海有盐,这个时代有盐就等于有钱。

那是一块好地方,依托于中原,将来绝对是富庶之地。

康熙点头,表示会考虑,这些人走了之后。随后就是外面汉臣觐见,听说青海地广人稀,表示有很多无地百姓可迁徙此处。

康熙一一听取他们的意见,表示会考虑。

等大臣们都走了,他问太子:“你妹妹催着朕派人,没人确实是守不住,你说该如何处理?”

太子跟着旁听了好久,也有自己的看法。

“汗阿玛一开始说抽调各部落去,这办法好就好在能立即控制草场,这些人落地能生根,不需要费太多的时间能立即把整个草场给运转起来,就是策妄阿拉布坦此时南下也未必能讨的

好。

这个是利在眼下。

宗室的爷们说让八旗迁徙一部人到那儿去(),

?[((),

两眼一抹黑,半年一年都未必能把整个草场运转起来,这就给了策妄阿拉布坦机会。

迁徙满人去,是利在日后。

以儿臣的看法,是先迁徙一部分蒙古人过去,再把旗人给迁过去,他们不是说有些地方能种地吗?也迁汉人去,种地制盐这些都要靠汉人。

迁徙蒙古人的好处有二个:第一是能满足眼下草场运转,第二是能让周围的蒙古人放心,毕竟是同族,他们不会太防备。第二是要酬功,赏赐那些在这次大战里面出力多的部落牛羊金银不如让他们分出一支进入青海。他们愿意分人就分人,不愿意还有别的赏赐,儿臣估摸着这些人都同意。

然后咱们以保护草场为名义派遣出一支八旗大军驻扎,好处就是能防备着噶尔丹和策妄阿拉布坦这一对叔侄南下,等时机成熟了,许诺他们带家眷去,在十年内慢慢的把满人塞进去。到时候要让满人比蒙古人多,形成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

最后再每年迁徙一些汉人进去,种田汉人最拿手,就是蒙古人也要吃点面食和菜蔬,几方交换之下,一二十年就成了一个新的部落了。

过上二五十年,新一代人长成之后,这里就成了朝廷治下的地方,原来的部落家乡只能从长辈里口中听说,不会朝思暮想,只会守护自己的土地,从此之后妹妹的草场就不是他们瓦刺人能觊觎的草场了。”

康熙对太子的看法十分满意,这种稳扎稳打才是真正老成谋国之言。

“你说的对,和朕想的一样啊。”他问太子:“你觉得调哪些部落的人口过去?”

“自然是离着盛京近处的几个部落啊!”

这些部落早就投了满清,在努尔哈赤父子四处征讨的时候出力良多,早就被证明是自己人了,而且这些部落几乎是皇帝说了算的,把这些地方的人迁徙过去朝廷放心,沿途的蒙古各部落也能理解。

说完了迁徙人口,接下来就要说说派谁去镇住场面了。

父子两个一番对答,康熙属意正白旗的领侍卫内大臣费扬古,也就是六阿哥伴读扎拉丰阿的祖父,他还有个身份是顺治帝董鄂皇后的弟弟。

除了这个领兵的大臣,各级官员也要配备齐全,到了下午各位阿哥来找康熙的时候,康熙已经把官员名单列出来,交给下面执行了。

看到儿子们进来,康熙整个人都言笑晏晏,看的出来很是轻松愉悦。

他靠在炕桌上检查儿子们的功课,旁边是坐的端正的太子。几个皇子不停的对着太子眨眼,太子默默摇头不语。

康熙看了一会,把几个孩子作业里的错误和瑕疵给指了出来,就说他们:“你们这字写的潦草啊,可见是心不宁,怎么了?被你们妹妹的功劳惊着了?”

二阿哥立即接话:“儿子们听闻后都是欣喜若狂,急不可耐的想来给您贺喜,好不容易才忍到了放学,自然

() 是无心学习。”

他这话说完,几个弟弟都悄悄的看了他一眼,九阿哥甚至还翻了白眼。

老二这可真是马屁精!

康熙心情好,把他们的作业放在一边,指着榻说:“都上来坐,这是开疆拓土的好事,足以开太庙告知祖宗。”

一块地方名义上管理和实际上管理还是有很大区别的,对于朝廷来说,多了一块土地能收税,对于康熙来说,他的触角真正的深入到了漠西蒙古,在里面扎下了钉子。

几个孩子都脱鞋上了榻,四阿哥急不可耐的问:“汗阿玛,妹妹真的占据了青海?她什么时候回来?可曾受伤?可遇到什么为难的事儿?她如今手边有多少人?这一路上吃了什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