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412章 传承(2 / 5)

加入书签

“说!”

“下官恳请使君答应保下官一命。”杨光翙即怕死又贪功,试探着,小心翼翼地道:“那下官才敢说。”

李岘被他这畏缩的样子气笑了,道:“好,我保你一命,说吧。”

他笑过,目光落在那秘奏上,眼神再次阴郁下来。

杨光翙见状,明白他还是第一次听闻薛白的身份,毕竟这些年他不在长安,有很多隐秘之事不知。

再一想,李岘是宗室,一定不容薛白阴谋篡位,杨光翙遂道:“回使君,这是我亲眼所见、亲耳听闻之事。此事还得从圣人身边一名内侍吴怀实说起,他最早给薛白指了一个罪名,当时,所有人都不相信…”

官廨中只剩下这低语声,一直说了许久。

“依伱之意,薛白是李瑛之子,阴谋篡位,所以做的这一切。”

“正是如此。”杨光翙道:“使君把他与王忠嗣带回太原,若不加约束,怕是有危险,万一让他们夺了太原城。后果不堪设想啊。”

忽然,他停下话头,因为李岘的一只手已拍到了他的肩上。

“使君,你这是?”

“我答应保你一条性命,一定做到。”李岘拍了拍手掌,道:“去吧。”

“去哪?”

杨光翙还未反应过来,忽然,有人扑了过来,径直将他摁倒。

“使君,你…”

一团破布被塞进他嘴里,把他剩下的话也塞了回去。

“单独关押。”李岘吩咐道:“不得让他与任何人说话。”

“喏。”

李岘这才继续写那未完成的奏章,至于方才困惑他的问题,他已有了说法。

河北节度副使、太原尹杨光翙,贪鄙成性,在长安时就收受契丹人大量贿赂,故而上下打点,谋求河东之职。并利用与元载的交情,挟王忠嗣北上,以期尽快控制河东府…

笔尖在纸上勾勒出一个个小小的楷书,一封平息事态的奏章写完。李岘揉了揉额头,目光再次落在杨光翙那封秘奏上,拿起来,打算将它烧掉。

但那张纸才要被递到火烛上,他却是收了回去,将它折好,仔细放进袖子里。

“三郎。”独孤子午回来,禀道:“杨光翙安置好了。”

“嗯。”李岘道:“你今日所打探到的消息,忘掉。”

“喏,可小人不太明白,三郎为何包庇薛白?”独孤子午道:“此事只怕非同小可。”

李岘没有回答,心想着诸多理由。

他的妻子独孤氏乃是驸马独孤明的妹妹,所以死在契丹王李怀秀手里的静乐公主也是李岘的妻侄,李岘曾经几次听过独孤明称赞薛白。

依杨光翙所言,薛白偷偷带出王忠嗣,是有高力士、李倓的配合,若如此,这案子一旦揭开,必然引起朝廷的动荡,但这时节并不该发生大案。

还有一点,李岘答应过王忠嗣,一定会保住薛白。

这是王忠嗣愿意回长安的条件,李岘得做到。

入夜,太原城没有宵禁,李岘提着酒菜到了驿馆,敲门许久,才见薛白睡眼惺忪地过来开了门。

“哈?你竟睡得着?”李岘讶然。

“这本就是睡觉的时间。”

李岘毫不客气,推门而入,把荷叶包着的小菜放在桌案上打开,道:“杨光翙在石堡城留了一封秘奏,你可知晓?”

薛白揉了揉眼,道:“我若是知道就不会还在这睡着了。”

“好吧,我替你摆平了。”李岘道:“今夜找你,聊聊你对河东的看法。”

薛白坐下,拿竹筷夹起桌案上的菜肴,就着昏暗的烛光看了看,有酱猪耳、剔骨肉、羊杂割、灌肠,都是当地的特色。

“既说到杨光翙,我觉得他不适宜任河东节度副使兼太原尹。”

“那你觉得谁适合?”

薛白道:“王忠嗣说让我为他传承,我还以为你们要举荐我为河东节度使。”

“做不到。”李岘莞尔,“能保住你的性命就不错了,你也不想想,自己犯的多大的错。”

“那还说什么传承?”

“何必急?你还年轻,前程必定大有可为。”

薛白先表了态度,方才说起正题,道:“我之前便向朝廷提议过,以高仙芝代范阳节度使,以李光弼为河东节度副使。”

他并不认识高仙芝、李光弼,有这样的提议完全是出于为大局考虑。

李岘沉吟道:“朝廷既已任鲜于仲通为范阳节度副使,必不会再对范阳进行官职任命。尤其是石岭关之战后,更怕逼反了安禄山。”

“不逼他就不反了吗?”

“韩休琳死了,我可以向圣人举荐高仙芝为河东节度使,以李光弼佐之,你以为如何?”

薛白有些讶然,这是在他看来十分不错的结果,遂问道:“将军能做到?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