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48. 历史交流会[6] 簪花少年郎,宋之服……(1 / 3)

加入书签

没了热闹瞧,食客们各自转头用餐。

温老教授摒除美食诱惑,仔细观察,行人中竟有半数鬓边簪花。

虽怪异,也有趣。

温老教授正琢磨寻人来问问,却见何声撩了袍子坐进豆羹铺面里,正与小贩言笑晏晏交谈。

“老何,请客。”温老教授拿过菜谱。

坐上最后一把椅的南教授面露犹疑,看见菜谱呆住了,竟不知如何点菜。

年轻小娘子端了三份小腌菜上桌,抿嘴笑:“三位老丈吃甚?”

李威廉放大画面,发现了三位老教授迟疑不点菜的原因。

菜谱的早食名称文雅似诗词,未品尝过的人根本联想不到具体菜式。

“你们家招牌菜有哪些?”

“锦带羹、梅花汤饼、真君粥。”

“那就这些吧。”

小娘子应声离去,温老教授压低声音:“老何,你有钱?”

何老教授摊手,躺平:“两手空空,肚也空空。”

南云平低头不语,假装没听见老头没钱。

三位老教授装模作样,继续研究菜谱。

观众笑成一片:“苏冬夏真狗,把三位老教授都逼来吃霸王餐了!”

“三位的锦带羹来喽~”

“滑忆雕菰饭,香闻锦带羹。溜匙兼暖腹,谁欲致杯罂。”年轻摊主吟咏念唱诗词,端上汤碗,“请用。”

小娘子嗓音清甜,似黄莺,“恍如孤山下,飞玉浮西湖。您的梅花汤饼好喽~”

早食佐以唱和的诗词,风趣清雅,这满是红尘气的早食,蓦然给了客人截然不同的体会。

年轻夫妻在桌间穿梭不止,不同品类的早食唱和着迥异的新鲜诗搭配相合。

若有客人好奇诗词来处,小娘子便将诗词典故娓娓道来,一时吸引了更多客人。

有新来的客人似温老教授他们一般惊为天人,频频夸赞。

小夫妻慌忙摇头摆手,推辞笑道:“哪里是我们学识渊博,小圆街住了位平公。他老人家好美食,行游天下,会讲文人们的轶事诗词,咱们听了一耳朵,说给大家逗乐。”

客人们品评回味诗词,一头裹方巾、着麻布衣的老者进了铺子。

人多无处可去,老人家停到老教授们桌旁,拱手笑问:“几位,可否拼桌?”

何老教授点头,麻衣老者从容坐下,他气度不凡,颇有威严,唤了年轻摊主来:“小徐,可备好了山家三脆?”

“哗啦。”

小娘子取出浸泡的湿淋淋食材,切片下锅,又迅速起锅。

三脆装盘,清香脆爽,颜色嫩生生的,似带着春天的蓬勃生气。

麻布衣老者拈须,咀嚼片刻,满意眯眼,长叹:“笋蕈初萌杞采纤,燃松自煮供亲严。人间玉食何曾鄙,自是山林滋味甜。”

“勉强能入口了。”

小夫妻极高兴,显然得到如此评价便很满意了。

老者见周围人多有关注,同桌似也好奇,含笑指向山家三脆,解释:“此菜源自魏王,他这人富贵荣华,却最喜这三味。野菜清心脆爽,在我看,三脆尽得了山林野趣之味啊。”

小娘子欢喜记录下平公讲的诗词典故,这是她日后红火的生意买卖呢。

讲完典故,平公见小夫妻还眼巴巴瞅自己,拈须思忖着:“山家三脆之精髓你已得了,说道新菜也无妨。”

“雪翻夜钵截成玉,春化寒酥剪作金。”

“此为酥黄独。”

小娘子欢欢喜喜离去,高兴极了。

食客们品评着美食诗词,笑谈说:“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平公您何时说花羹与小娘子?也好让我等沾光,一饱口福。”

“稍待,稍待。”

食客们轻松惬意地对话。

老教授与观众们却由衷感受到宋人迥异于现代的饮食生活观念。

宋人将吃饭当雅事,他们惬意悠闲地行走生活,在纷扰红尘的烟火气也把雅致进行到底。

三位老教授是文人,更能感受这份刻入骨髓、深入民众的观念,是追求美和雅致。

哪里似他们想象中的封建王朝,缺衣少食,文化贫乏,百姓困苦。

对雅的追逐,是宋人由内而外的体现。

他们不似后世,随便摆盘当精致,这份追求在色香味,更在精神境界上。

美食之乐,在轶事诗词,在百味百样。

徐徐清雅的从容,太迥异于追求效率的现代观念,却合了观众的向往。

“听诗听故事吃饭,老祖宗会玩,好有趣呢。”

平公取胡椒粉,撒鱼汤上,徐徐搅拌。

他眉梢眼角带笑,瞧着是个平顺和善之人。

何声老教授尝试攀谈,顺利与对方搭了话。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