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 11 章(1 / 2)

加入书签

图书馆征文比赛得奖的事情给了尹希启发,她开始留意有没有类似的征文比赛。

高一下学期的学生,虽然已经开始被老师耳提面命要面向高考,但相比高二高三,整体氛围还是很宽松的,大多数人都觉得,现在只要成绩不太差就行了,到了高二再努力。

班上看小说看杂志的人很多,通常是一个人买了一本书之后,一传二二传三,最后半个班的人都看完了。

何文丽就是那个买书的人。

不过她不是只给自己买,也常常帮别人买。

县城有新华书店,但新华书店多数是教辅书和儿童书,没有什么青少年想看的书,大多数人想看时下流行的小说,就必须去尹希得过奖的那个新图书馆,或者其他私人营业的书店。

私人营业的书店基本上都是原价,这时候已经有了网络,网络上也可以买书,价格相比实体店便宜不少。

但并不是人人都可以上网的,这时候的电脑对于绝大多数人家来说,是奢侈品。

何文丽的妈妈是教师,对于女儿上网这件事情不反对,但他们家也买不起电脑,何文丽便把眼光投向了网吧,每周末都会去上个一两个钟的网。

除了时髦的上网冲浪,何文丽上网的重要目的就是在网上买书,她在大型网站注册了会员,网站每个月都会给她寄商品册子,上面有畅销书和经典书。何文丽自己看完册子之后,就会在班上传阅,想买书的同学看中了,就让她帮忙买。

网站实行会员制度,有金卡银卡等好几个等级,买过的书越多得到的积分越多,等级也越高,不同等级有不同折扣。通过帮同学买书,何文丽很容易就到了银卡,算起来还能小小的赚一点。

但她赚的钱也不是坐着就能收的,在网上买书必须去邮局填汇款单,书到了还要把书带到学校,一般人都不想干。

通过何文丽这个书籍中转商,尹希也会利用碎片时间看一点课外书。

这天,何文丽来到教室,又从书包里掏出好几本崭新的书,一边掏一边说:“这本是许雅君的,这本是罗燕的……这本是我的,尹希,给你看。”

她把一本书放在了尹希桌面,是《花蕾》的获奖作文精选。

《花蕾》是时下流行的青少年文学杂志,以“有独到观点,有独到态度”出名,每一年都会举行作文大赛,大赛的一等奖获得者每次都会获得不小的关注,获奖作文发表在杂志上,也会出合订本。

尹希拿起还散发着墨香的书,问:“你看完了吗?”

何文丽说:“差不多看完了。”

尹希翻开目录看了一下,然后把书塞进桌洞里。

何文丽把帮其他同学买的书放好,现在快要上课了,打算下课了再给他们。

她拿出下一节物理课的课本,突然想起什么,说:“尹希,我觉得你也可以参加一下花蕾的作文大赛。”

尹希一愣,说:“我没想过,花蕾参加的人都很厉害,我可能不行。”

这是实话,虽然上次在图书馆征文比赛中得了一等奖,但这只是一个小县城的图书馆征文,而花蕾作文大赛是什么概念?相当于和全国有文学天赋的人一起竞争,难度太大了。

何文丽不以为意地说:“怕什么,试一下呗,反正选不上也不会掉块肉。”

“这倒是。”尹希赞同,把这件事记在了心上。

想参加作文大赛和真正动笔写参赛文章是两码事,图书馆征文那次有明确的主题,花蕾作文大赛却没有规定主题,主办方说了,会让真正好的文章脱颖而出,不会设置什么条条框框。

这对于尹希这种除了作文之外没有写文章经验的人来说,反而是一种过度的自由。

她不知道写什么。

直到有一天,她独自一人走在下午的放学路上,才有了灵感。

何文丽去网吧上网,没有和她一起走,此时正是放学下班的高峰期,马路上人流拥挤,有穿着一中校服的学生,有戴着黄色安全帽的工人,有骑着摩托车的政府上班人员。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身份,背负着不同的使命,学生需要考到一个好成绩对家长有交代,家长需要挣到钱养活孩子,老师需要传道受业解惑对自己的职业负责……

这莫名让尹希想到了一种动物,蜜蜂。

蜜蜂群中通常有三种类型,蜂王、工蜂和雄蜂,不同的角色负责不同的事情,各司其职而又有密切联系。

人把自己看做万物之灵,高高俯视众生,但从本质上来说,人和蜜蜂又有什么不同呢?

站在街边向前向后看,人流蜿蜒,就像密密麻麻的蜂群。

而单看其中的一个人,如果不是认识的话,也就和看一只陌生的蜜蜂一样。

用了两天时间,尹希写完了自己的参赛作文:《人与蜂》。

修改了几遍之后摘抄好,尹希封好信封,打算亲自去邮局寄信。

何文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